正在加载...
随机文章载入中 ... / Loading ...

“八字”算命之后,小心走光——简评Google Buzz与个人隐私

2/14/2010 06:11:00 下午 发帖者 流水弦歌

  Google 于日前推出了类似 TwitterFriendFeed 的社交工具,Buzz,作为内嵌在 Gmail 邮箱内的功能。相信很多用户已经发现,当他们和往常一样登录自己的邮箱时,启动页面会显示 Buzz 开启的邀请,点击后会进入 Buzz 的初始配置界面,经过简单的配置步骤之后,Buzz 服务便集成进了 Gmail 邮箱之内,这样用户就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邮箱界面内体验最新最酷的 Buzz 功能。

  可能吧月光博客对此功能都有了详尽的评述介绍,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看相关文章,了解 Buzz 的功能概况。

  我这篇博客想专门论述的是 Google 此举引发的对个人隐私和邮件安全的考虑。

  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仅仅来自像我这样的普通用户,很多国外用户,包括 Facebook、微软等业界专家,也纷纷发文阐述了对 Buzz 这一新兴产品在安全和个人隐私方面的担忧。


Buzz 目前的安全设置




  这里有必要考查一下 Buzz 目前自身的情况:

  (1)启动 Buzz 服务会为每个用户开启一个可公开访问的 Profile 页面,用户可以通过 https://www.google.com/profiles/me 查看和设置自己的 Profile ,一旦配置完成并公开,其他用户也就能通过 https://www.google.com/profiles/<yourid> 的链接获取该页面的内容;

  (2)在该 Profile 页面上可能会包含以下有关个人隐私的内容:(取决于用户各自配置情况)

  • 显示我的全名,让其他人在搜索时能够找到我
  • 允许别人与我联系(而无需显示我的电子邮件地址)
  • 显示我所关注的人和关注我的人的列表(缺省情况下是你通过邮件和 Gtalk 联系最频繁的人)
  • Prifile 的 yourID 可被勾选为邮箱名称


  也就是说,一旦用户启动 Buzz 服务,很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通常大多数用户对缺省配置都会不做任何改动,就会导致上述的四部分信息暴露于外,成为公开的“秘密”——你或许还是以为自己穿着内衣内裤,其实后面早已走光了。

  为什么这些隐私的暴露对于用户来说是件极其危险的事情?我相信很多用户对此都不会有太深的认识,在连续发了几条推表示了我对此的担心之后,我看到了一些同学的反馈,从侧面也说明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邮箱安全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看法:

  • 邮箱公开有什么关系?很多人都是邮箱公开啊,推上不少名人都是用真实姓名上推啊;
  • 我没有看出邮箱公开有什么坏处;
  • 大不了换个其他名字就完了,至于说关注和被关注的人,暴露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 ……


电子邮箱地址公开的风险



  我曾在文章中表示过对邮件服务的评述:电子邮件对个人来说是最重要,同时也是最不安全的网络服务之一,并且专门写过对邮箱安全设置的建议,见《你的电子邮件被“偷窥”了吗?》

  的确,作为网络上个人对外联系的窗口,电子邮箱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对外公开的。但是公开,就必然带来相应的风险;公开的程度越高,其风险也就越大。

  首先是可能会收到垃圾邮件的骚扰——尽管像 Gmail 这样的邮箱能够提供强大的垃圾邮件过滤和用户自定义功能,但从电子邮件服务本身的机制来看,由于缺乏完整全面的发信端认证体系,定位追踪垃圾邮件来源、完全杜绝垃圾邮件,都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由此可见,个人邮箱的公开程度,直接决定了你将会收到垃圾邮件的数量。

  其次是给黑客和对你个人信息窥伺已久的人提供了密码攻击的机会。世界上的邮箱地址数以亿计,如果没有准确的定点目标,单纯对某个邮箱进行强力破解攻击是得不偿失的。但是一旦获悉了邮箱地址,情况则完全不同:针对确定的电子邮箱,将登录过程和来往邮件进行监控,监听和破解效率将大大提高,而所获得的预期收益也蔚为可观。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谭作人一案中警方所出示的“罪证之一”便是谭在 Yahoo 邮箱中与王丹的来往电子邮件副本,而谭的电子邮件地址则是其自己公布于网上论坛中的。

  一旦某个电子邮箱账户被入侵,不但里面的所有来往信件和个人隐私全部曝光,入侵者还有可能留置后门,通过设置定义规则自动“转发”的方式将随后的来往邮件全部秘密发送到另一个信箱内,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实行全部监控。不但该用户的信息被全盘掌握,与他(她)通邮的其他用户也同样被置于危险之中,入侵者甚至可以利用这种方式顺藤摸瓜掌控大量的账号信息,随时根据需要使用。

  第三,则是你的邮箱将有可能会被用作钓鱼和攻击他人邮箱的跳板。我们很多人都可能收到这类邮件,包含一些模棱两可的话,顺带包含一个附件或者连接,只要你不小心点进了这个链接,可能就会因为打开携带病毒的恶意程序,或者被该页面中所包含的恶意代码种植木马,这些病毒可能会时刻扫描你系统中的重要文件,并监控你的键盘输入,将重要的信息传送给入侵者。这样,你的机器不仅仅自己中招,而且还有可能在神不知鬼不觉的状态下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的胁从,很多典型的“联系人攻击方式”就是通过获取你机器上保存的邮件联系人,假冒你的身份,向你的朋友发送病毒附件或恶意链接,达到病毒传播和更多机器被入侵的后果。

  综上所述,电子邮箱地址的公开本身就会带来这一系列可能的后果,Buzz 允许用户将 Profile 设置成邮箱地址,自然也就等同于纵容了这些攻击的发生。


联系人信息公开的风险




  这其实还不是最严重的,Buzz 可能会暴露关注和被关注的人,这会使得危险进一步扩大。

  我们都知道在邮件服务中,通常情况下,人们只依赖发件人邮件地址来判别对方身份。而邮件协议并不禁止假冒发件人邮件地址,只需要一个普通的发信程序,就可以仿冒任何来源的普通电子邮件。过去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这样严重,是因为人们同时也根据发件人的名字来做判断的依据,比如信件来源会同时显示发件人是谁、邮件地址是什么,便于收信一方判断。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 Buzz 将 Profile 公开,而很多用户习惯将 Profile 中的名字与其邮件发送过程中所填写的名字保持一致,这就使得攻击者可以很轻易地拿到用户所信任的一些联系人资料,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邮件欺骗攻击。在 Buzz 出现之前,监听窃取这些联系人的信息资料,是只能通过网络嗅探方式在路由器、网关防火墙一级实现的,而现在则等于完全公开了,公开的后果就是使得用户的邮箱成了一张四面漏风的墙,安全变得更加脆弱了。

  攻击者一旦拿到了联系人资料,就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仿冒该联系人,通过在邮件中包含恶意附件或有害链接的方式实行“一次性欺骗”;另一种则是注册一个相仿的邮箱,比如将字母'l'替换成数字'1',将字母'o'替换成数字'0'等等,用该信箱与你联系,获取信任并试图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前一种方式主要利用联系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更有效地传播病毒木马程序;而后一种方式则在很多时政异议人士的信箱攻击案例中屡有发现:不少在推上的律师和维权人士都经常反映他们收到了某人的邮件,要求提供信息或重要文件等等,最后发现其实对方是邮件欺诈或盗用。

  即便是 Buzz 提供了“允许别人与我联系(而无需显示我的电子邮件地址)”的选择,但由于后一种方式只是仿冒发件人,并不需要知道收件人的邮件地址,因此攻击的危险性依然存在。

  对于普通人而言,一旦发件人看起来像是自己认识的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便会急剧上升。因此,一旦被 Buzz 暴露了邮件联系人信息,就意味着你的来往邮件可能不再是真实可靠的了。

基于电子邮箱做社区的风险性



  说到这里你可能就会开始担心自己的 Profile 设置,你可能会想,把下面的所有设置都关闭了,是不是就没事了。

  • (禁止) 显示我的全名,让其他人在搜索时能够找到我
  • (禁止) 允许别人与我联系(而无需显示我的电子邮件地址)
  • (禁止) 显示我所关注的人和关注我的人的列表
  • (禁止) 使用邮箱名称作为 Profile 的 yourID


  的确,如果你真能做到在 Profile 页面上不留任何一点有关个人信息和邮件账号的痕迹,那么暂时来说,你的邮件账号安全危机就会暂时解除了。但是,谁知道 Google Buzz 又会将其触角伸入到哪些方面角落呢?作为社区服务,Google 完全有理由把 Buzz 与旗下的任何其他服务相整合,让用户充分体验发言、交流、分享的乐趣,但是,如果这些便利是建立在个人隐私可能会被泄露的风险之上,我认为这一思路就是有待斟酌评估的。

  为什么一定要以邮箱账户作为社区服务的切入点呢?我一点都不怀疑 Google 的野心,正是由于 Gmail 的成熟和日益广泛的使用,才使得 Google 试图从一个大范围现存的用户群出发、而不是从零开始打造来打造自己的社区。这一点用意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对于用户而言,则被迫时刻面临着头悬“达摩克利斯之剑”——个人隐私泄露的尴尬处境。

  从我个人角度讲,我还是倾向于社区“非实名化”,减少在社区中存放个人隐私信息,将网络社区作为一个更纯粹随意一些的交流场所。就比如我自己,我在所有的社区网站都用 @xiange 这个统一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网络社交名片,但这个名字跟我的个人邮箱没有任何直接的关联。这样我就可以在社区网站有效管理自己发布和接收的信息,而不会担心受到任何个人隐私方面的困扰。让实名的归实名,匿名的归匿名,不要一锅端,也不要试图去一统天下,这样可能对信息交流更有利一些。有何不可呢?

  值得高兴的是在本文撰写之前,Buzz 仅仅推出一天之后,Gmail 的官方博客便表示已听取了网上众多有关隐私泄露方面的意见,迅速对 Buzz 进行了改进。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的忧虑并不是多余的。

  我希望 Google 能够在广泛吸取用户意见的基础上,参考其他社区网站的成功经验,根据自己产品系列的特点,打造出一个成功的社区平台。结果会是如何,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0 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热评文章 文章两月排行 文章本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