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随机文章载入中 ... / Loading ...

个人社交名片的网络身份——微博

2/01/2010 12:19:00 上午 发帖者 流水弦歌

  当下新浪微博正如火如荼,2010.1.20,无独有偶,网易微博搜狐微博、和人民微博又在同一天开放内部公测,随着近来各大门户、新闻、以及社交网站纷纷开发推出自己的微博服务,国内第二轮“围脖”大战的序幕已经开启。微博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UGC(用户产生内容)内容服务,在当前国内信息监审极其严格的背景下,看各站如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何在确保自身生存的前提下,争夺用户、抢占制高点、扩大宣传影响,是一件相当有看头的事情。

为什么各家微博纷纷上马?



  微博为什么被视作Web 2.0时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关键业务?为什么各大站点对此都青睐有加,纷纷上马?我认为原因有四:

  1. Twitter 推特在全球走红的示范效应:
  2. 新浪微博利用自身平台打造的名人微博运作模式,使得“围脖”对于国人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3. 微博自身的特点:轻量级、易参与、易传播、加速信息流动;
  4. 微博自身的黏性和排他性,一旦使用了某一种微博产品,形成了一定的传播渠道之后,用户便趋向于不再考虑其他微博产品——迁移会导致跟随者的流失,迁移转换的代价较高


  既然微博即将(或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那么如果门户网站不开发自己的微博服务,就会面临潜在的用户流失问题。用户每天在网上的活动时间总体是有限的,在某类服务上消耗一定的时间,就必然意味着在其他方面有所降低,具体表现在:

  • 用户既然可以从微博获取感兴趣的信息,那么对于新闻网站无目标的浏览就必定会有所降低;
  • 用户既然可以在微博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那么通过博客这类相对重量级的渠道发布就必然会有所降低;
  • 用户既然可以通过微博与网友交流反馈,那么通过社交网络或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频率就必然会有所降低;


  总体来说,由于微博本身具备了“表达和倾听”的社交基本属性,又具有“发布和传播”这样的媒体属性,且由于它是半开放机制,具有一定的隐私控制。长期使用微博服务的用户将会发现,只要使用得当,微博就可以有效地涵盖新闻、博客、社交网络的主要功能,并且微博的时效性是以上其他网络服务所不能比拟的。

  有鉴于此,我认为,微博将会是未来“个人社交名片”网络身份的一个强有力候选者。

为什么微博适合作为个人社交名片中的网络身份?



  说到社交名片,前几天我在和网友吃饭时候说到腾讯QQ,有人说腾讯有做高端用户的考虑,我当时就表示了异议。在我看来,只要腾讯仍然坚持使用数字ID作为用户标识,它就不可能进入高端用户市场。原因非常简单:

  • 社交的第一要素是身份辨识。用一看就能够识别的用户名,还是用不易辨识的数字ID,无论是从自我一方的认同感,或是从对方角度的认可度,其优劣差别都是不言自明的;
  • 社交由于是多次行为,因此必须保持常用ID的固定性,否则不容易建立起普遍稳定的人际关系。而QQ那种随时可注册一个新号、随意添加好友的模式显然不符合这样的要求。


  那么,是不是其他的用户身份就适合作为社交名片呢?也不尽然。微博ID 与其他的用户身份相比,有其自身的优势。

微博相比其他方式网络身份的优势



  我们通常见到的名片上,除了真实姓名、工作职位头衔等个人信息外,最常用的联络信息就是以下几种:手机、座机、邮箱、IM(即时工具)、博客网址、论坛ID

  前两个就不用说了,这年头敢把自家手机和座机随便往外发的,除了推销员大概就没有别人了。就算你的手机号码只告诉身边的好友,万分小心也没有用——只要你买过房子买过车,你的手机号码和个人信息基本上就成了透明公开,不是天天收到垃圾短信的骚扰,就是动不动有各种保险、旅游等行业的人员电话骚扰促销,简直不胜其烦。因此敢把前两项放到网上的同学,我都认为是无知+无畏,对个人隐私简直就是一点概念都没有,将来倘若在网上不小心被人肉搜索,这些信息就是祸根来源。

  邮箱看似好一些,毕竟与真人隔了一层。然而除了存在垃圾邮件的困扰因素之外,邮件方式的另一个重要不利之处在于:邮件服务是最不安全的网络服务之一。国内就不用说了,只要在国内的邮件服务器,就没有不内容过滤审查的。敏感时期,只要执政者一声令下,你的个人隐私、重要邮件、甚至登录密码,都无不在监管者的掌控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就是因为使用国内邮件服务而早已被监听控制而不自知的。

  就算是使用国外邮件服务器,你也必须要小心自己访问邮件的方式:Web 登录,IMAP/POP取信,SMTP发信,任何一个环节只要未被加密,你的一举一动和邮件内容都有可能在 GFW 网关被嗅探窃听。就算你非常小心谨慎,能够保护自己好自己邮箱的安全,你也无法保护与你通信之人的安全,对方完全有可能用的是某个早被监控的国内邮箱,或是根本就没有安全防范意识,任由自己的邮件可能被他人拆解而不自知。

  在网络上公开自己常用的邮箱,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愚蠢且危险的行为。愚蠢,是对他自己说的,危险,则是对他的联系人而言了。因为一不小心,由于他的邮件防护措施不严密,给自己造成麻烦不说,甚至还可能会危及到其他人的安全。侵入者无论是继续监听,或是利用邮件钓鱼,取得其他联系人信任并获取更多信息,所造成的损失和破坏都是难以估量的。

  用 IM 好不好呢?前面我们已经说过 QQ 的问题,那么换成 MSN 呢?众所周知 MSN 的账户名就是邮箱地址,邮箱暴露可能造成的后果我前面已经说过了,更何况 MSN 是个彻头彻尾不加密的会话协议(尽管有第三方的模块可以设加密),这也就意味着在网关上随便放一个网络嗅探工具,探索到大多数人的 MSN 聊天内容可说是易如反掌。QQ 虽然号称自己是加密传输,但它所有的传输记录都会在服务器端备份,随时可能会接受政府机关强令要求过滤和查验,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公安抓捕他们时候所提供的证据就是 QQ 服务器上保存的聊天记录。

  在网络上公开自己的 IM 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的大门随时向国安国保敞开。就这么严重,敢在不加密的 IM 上随便说话的人不信就试试吧。

  说来说去,把上述排除之后,适合做社交名片的网络身份,除了微博之外,就只剩下博客网址和论坛ID了。

  先说说博客的劣势:不是每个人都写博客的,更不是每个人都有精力去打点一个博客。通常,写一篇有内容质量的博文,大约要花数个小时,这还不包括之前收集资料、酝酿构思所花费的时间。尽管有些朋友的博客可能只写一些生活中的琐事,看似每次花不了太多时间,但相对于微博而言,博客仍然是显得稍微“笨重”了些,现实中能做到每天更新一篇原创博客的人,寥寥无几。而相比而言,微博每条最多只包含140字,思维碎片和生活琐事可以很方便地记录下来,即便每天忙于工作,更新数条微博也并非一件难事,看一个人的微博,可以更方便直接快捷地了解其状态,这样轻量快速的更新优势,是博客所无法比拟的。

  再说说论坛ID,

  第一、论坛都是闭合圈子,对方如果不是那个圈子的人,可能就无法直接体会其在论坛上的言论作用和地位;
  第二、论坛ID的价值,与其说是个人价值,还不如说是更多的是来自平台价值、或者编辑作用。常用论坛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在大论坛访问量高的帖子质量就一定好,其实不然,大论坛上看的人多,即便是普通帖子都有可能访问量很高,而编辑有选择的“置顶”操作更会加剧这一效应。正是由于论坛平台和编辑的作用远大于作者本身,因此作为宣传个人的社交名片而言,论坛ID并不具备彰显区分个人独特价值的作用。
  第三、论坛ID通常很难持久。以我个人的经验,用户坚守在某个固定论坛的时间,通常很难超过两三年。这中间往往会经历论坛人事的变动、论坛格局和管理理念的改换、个人兴趣的转移等各种因素,聚散离合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既然如此,把论坛ID作为个人社交名片的就不能说是真正合适的。

理想的个人社交网络身份——微博



  真正合适的个人社交名片中的网络身份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呢?我认为从未来发展的角度上讲,它应该具有以下的特点,而微博恰恰具备这些潜质:

  1. 它必须是易辨识,且固定的;

  2. 它只可能有两种方式,类似 Twitter 对搜索引擎友好的非实名开放式,类似 Facebook 对搜索引擎关闭的实名封闭式。相对来说,我更偏好于前者。对于非实名且封闭式的访问,比如新浪,我认为是自杀。

  3. 它能够让用户轻松发布、回复和传播各种信息,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等;

  4. 它能够允许用户通过移动终端更新,保持时刻Online的可能性;

  5. 它必须要保持账户价值的稳定性,账户不会被随意清置或删除;凡是无理由删除用户账户的网络服务,无论其平台规模多大,也不具备个人社交名片的基本要求。

  6. 用户在其上产生的价值,能够以可见形式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其价值和信用随时间累积;

  7. 它具有历史的回溯性和不可修改性。凡是不能查找旧信息、或是信息可被随意过滤审查、修改、删除的,都不具备个人社交名片的要求。

  8. 它能够有效保护个人隐私不致外泄,能够拒绝不必要的骚扰,保证服务安全可靠;

  9. 它应该提供开放接口,便于在各种场合空间进行更广泛的推广;

  10. 它可以作为其他站点服务允许的登录ID,支持直接登录访问;


Twitter vs 新浪微博,Web 2.0 vs Web 1.0



  通过以上所列,你或许也能看出,这也是我为什么非常看好 Twitter 发展的原因之一,因为 Twitter 是如此完美地符合上面所有的要求,它强大的数据和应用开放接口,使得越来越多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开始支持 Twitter ID 登录访问。尽管 Twitter 在国内被墙,尽管使用它的用户还不多,但它代表着一个未来,一种趋势。

  有不少人现在很看好新浪微博的名人模式,不过我认为它在(2)(5)(7)(9)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尽管它有非常大的用户群平台,但是它的思路仍然是沿用 Web 1.0 的运营模式,与 Web 2.0 用户参与产生内容的思路背道而驰。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新浪微博给相对比较出名的人和机构发邮件或打电话,表示如果他们愿意签排他合同——即只在新浪微博上开微博,新浪愿意给这些人和机构做强力的推荐。”——这跟我在前面提到论坛编辑的推荐思路有什么不同么?其实新浪就还是拿着做论坛的思路在做其后的产品,无论是做名人博客,还是名人微博。推广名人本身固然没什么不好,然而未来的网络趋势,必定是普通人机遇之所在,网民嘈杂声音之天下。新浪倘意识不到这一时代的变革,不能及时顺应潮流,纵使再换千般好皮囊,内里却也早已朽臭了。

  以我个人来举个例子,@xiange 这个ID,目前在 Twitter 上活动半年左右,目前fo人数1369,发推4000+,平均每三个推左右能获得一个新的跟随者。目前我的 Twiter Profile PR 搜索排名是 5(最高是10),远远超过我这个博客的 PR,其作为个人社交名片的价值已非常显著。

  而在新浪,我也曾注册了相同名字的ID,结果是基本上每天被删一到两条信息,最后不到一个月,账号被彻底清除,积攒的几十个跟随者和所有发言也灰飞烟灭。即便是我在新浪能够积攒上千上万跟随者,可是这样一个对搜索引擎和API完全封闭的网站,这样一个随时可能删除信息、删除账号的服务,你敢让自己把家安在那里吗?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有朋友说,作为普通人而言,使用国内服务就意味着随时要做好被清账户的准备。不仅仅是新浪、豆瓣、网易、搜狐、百度、天涯、腾讯……皆是如此。大环境是在政策高压下,国内网站们纷纷自宫,小对策是屁民们纷纷翻墙流亡,这实在不是因为我等屁民不爱这个国家,而是与那些表面上看似绚烂的诱饵相比,我们更爱惜自己的生命和自由。

【微博相关文章】

0 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热评文章 文章两月排行 文章本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