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随机文章载入中 ... / Loading ...

彼岸之秋香——自赏擂赛拙作一篇

9/19/2014 03:45:00 下午 发帖者 流水弦歌

  写于2014.09.22,参加吾爱诗词网第九期古诗词擂台赛作品的自我赏析。

  原本一首诗作完,作者的任务就该完成,由作者来自解其诗是最笨的行为。倘若一首诗的诗面不能将其自身内涵呈现,尚需靠注解来完成诠释,那就不能说是写诗的成功,此道理吾亦深知。故古人凡遇到自己的作品当下无人会解之时,多半便是“藏之深山,传之后世,以待知音”。只我自觉尚未达到古人那种豁达的地步,心内明明怀揣其意,却令其湮没荒废而不知所终,非我所欲也。因此不揣俗鄙,将己诗略解一二,以待高明,亦使偶有鸿泥雪爪之过客,不致闲闲看过也。

  题既为《秋香》,正文中不允许出现“秋”、“香”二字,自当咏秋日之香,毋庸赘言。然则秋日之香究竟有何可写?细想来,不外瓜果稻熟酒酿之香、金菊丹桂之香,一一罗列开去,有甚新奇?况香乃无形之物,摹拟借喻香气之情态,不过蜂蝶相逐、袖挥鼻嗅,手法亦有限,七律中若是着意于此等修辞变幻,一两处固然为巧,多则不免令人生厌。然则只写一物一香,转折方便,其亦可乎?愚以为写物虽亦可作,但离《秋香》之本意,未免有隔。故沉吟良久,未曾下笔。


  尝闻佛教与香颇有渊源,香品被认为与人的智慧、德性密切相关,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在修行有成的高僧身上甚至可以散发出特殊的香气。不仅佛教,古代文人墨客亦如此。古人将闻香与品茗、插花、挂画被称为“四般雅事”,在传统的香席中有品香、斗香的环节,文人士大夫在香料燃烧、挥发的过程中,静默、安然地感受那若有似无、千变万化的自然气息,这种对香的追求也源自中华民族中庸、内敛、包容的性格。

  正因为如此,在我看来,香就不仅仅是一个狭义的嗅觉范畴,而是与人的感受认知相通,变为意识心理作用。人心中所感之香,未必尽来自外界实在之香,亦或触境生情,悟生幻香。故有诗前所题“夫香者,非惟天地万物本持之香。人力之物、诗书琴曲,至世间冷暖、一番真情幽微之处,乃无香乎?故觉香者,非惟嗅之灵,更因慧识也。六感相通,以妙心观色,色自生香。是以题之。”

  既如此,诗中写“有我之境”,可谓势在必行。然则秋日之香,又有何特殊之处呢?

  秋天给人的通常印象,一曰肃杀,“悲哉秋之为气”;二曰成熟,秋收之际,硕果累累,地产甚丰。由夏转冬,秋乃其中承接,盛则盛矣,毕竟转衰,此乃秋之基调。联想人生,人到中年,天授岁三分已逝其二,生活阅历、心智等各方面之成熟,非年轻莽撞可比,身体仍称康健,距垂暮之年尚早,自可以秋比之。而另一桩与秋季紧密相关的事件,则是每学年开始的时候,学子们经过漫长的暑假,又陆续返回校园,开始下一年紧张忙碌的学习。因此说到秋日之香,少不得要跟这两方面扯一些关系。

  于是在此基础上构想了《秋香》,原无副标题,根据诗意可题“拟游子吟”,以下逐句析来——

  遥念钱塘八月季,岂闻萧瑟夜阶凉?

  琼枝满陇飘金雪,瑞霭垂堤火柿尝。
  复咀冰华个中味,莫辞米酒自然芳。
  依稀旧梦小儿女,旖旎情绵歌未央。

  首联“遥念钱塘八月季,岂闻萧瑟夜阶凉?”造境。有些朋友可能会认为,此处用一整联来造境,没有开门见山切题,是否不值得。其实不然,笔者此处的尝试还是有考虑的。首先,四联倘若都去写香(无论明香还是暗香),只能陷入罗列,既累赘又缺乏重点。而笔者的原意实要写意觉之香,需要层层对比,越翻越深,不能浪费笔墨在首联“多添一道香”。因此平起的方式反而是更可取的,且“遥念”、“钱塘”和“萧瑟夜阶凉”三处设意象,给后文带来了更多回味的变化。

  首先“遥念”一言以括之,以下所有诗文,无论色香味声意如何,均为想象,亦即是“游子”脑海中想象的“钱塘秋日之香”,既为游子,当为异地相隔;想象,则不乏真幻并存之笔:想彼当如此耳,既包含了回忆的内容,又包含了情理之中的内容。至于某句具体为何,读者可自行揣度。

  “钱塘”,此处本可用“杭州”,但毋须用实。用古名可略微润色地名的虚幻感,古人称钱塘为人间天堂,所以理解钱塘为一虚幻地名,想象中的天堂,心中的“彼岸”,亦未尝不可。

  “萧瑟夜阶凉”,则有与下文对比的其他意思,后面再讲。诗句至此,情绪一抑,香不见出。首联全为铺垫,背面傅粉也。

  颔联“琼枝满陇飘金雪,瑞霭垂堤火柿尝。”着意写一应景对仗,内容取自杭州秋季的两处著名景点,“满陇桂雨”和“西溪火柿节”,承接首联“钱塘”之境、“岂闻”之问,破势而出。除“飘金雪”和“火柿尝”因平仄对位关系,用了错综对,此联应说对仗甚工,色香味俱备,比喻生动,自然流畅。更加难得的是其中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并以玉作陪,更添华丽。

  颔联将自然景观之香写罢,便转入人文景观。颈联“复咀冰华个中味,莫辞米酒自然芳。”这里“咀冰华”用典,孟郊有名句“一卷冰雪文,避俗常自携”,张岱曾作《
一卷冰雪文序》,感叹文章知音难遇,韩愈《进学解》有“含英咀华”,比喻体会品味诗文中的精华。“复”,既可以理解为“再次”,也可以理解为“多次”。但既然是“复咀”,自然咀嚼不止一次。众所周知,读书分遍数,亦分年龄阶段。年轻时候读书,多图多求快,于其意未见理解恨深。待步入社会之后工作压力所迫,读书渐少,生活忙碌,往往与诗书绝缘。而到中年之后倘或有些闲暇时光,随着人生阅历渐趋丰富,于过去所学始有所领悟,故能“复咀”其香,觉其妙处。此有喻岁月渐长之意,暗对人生之秋也。

  “米酒”字面上看,江南苏越之地,古以盛产家酿黄酒、米酒著称。米酒自然算不上名酒,也未见其色香味如何,一般人或许根本就不屑一顾,“辞谢”不喝。然而在游子心中,家乡的酒纵使味道再淡,但因其与己根源相连,思怀其味,亦觉非比寻常。所谓“自然芳”,纯朴不加修饰,更唤起乡思是也。

  尾联则为这种唤起的乡思找一个形象的附着点。游子想象着故乡此时的秋日美景,以及暗涌的诗文美酒情怀,他想到自己过去的什么呢?“依稀旧梦小儿女,旖旎情绵歌未央。”此处“歌未央”暗点了校园情怀(《未央歌》是著名作家鹿桥创作的一部以西南联大时期校园爱情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歌手黄舒骏曾以此书内容改编为同名歌曲,广为流传)——学校想必是应该开学了吧,秋日美景下,校园里应该又到处是一对对的情侣,和自己当年学生时代差不多。他也依稀能想象出那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儿女们”,在校园中漫步,亲昵嬉戏,甚至依偎在一起的情景,因为这些都是他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校园里年年岁岁花相似,暮暮朝朝情动人,他不用到现场,也能想象得出来。因为他自己心里就在回想着一段如旧梦般的情景,久久不能忘怀。那时两小无猜、情意绵绵,唱不完的歌谣……所谓“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那时候是不是真的能闻到香气,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这香,既不是他此刻闻到的,也不是与任何现实有关的情感,而完全是来自久远的纯真回忆,唤起了心底一份最甜美的芬芳。正所谓“六感相通,以妙心观色,色自生香”

  到此诗已结束了,可我们或许沉浸在游子的遐想当中,忘记了当初前面提到的问题,为什么要“遥念”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彼岸”,为什么要“萧瑟夜阶凉”呢?这一点可以请读者自己思索。笔者提示此点,只是为了说明首联的铺垫并非徒费笔墨、毫无用处。

  综看此诗,以反跌造境起,不拘常法。各联扣其意,自明香、暗香、幻香,层层写入,香愈渐淡而情反见深。至尾煞穿越时空,自相盘旋,乃至卷帘其上,余意袅袅不绝。实不知何者为真,何者为幻矣。

  题记既言“六感相通”,所谓人体感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意觉(潜意识),本诗中均有所涉及:“飘金雪”,视觉也;“火柿尝”,味觉也;“米酒芳”,嗅觉也;“旖旎情绵”,触觉也;“歌未央”,听觉也;“依稀旧梦”,意觉也。以此般诸感集于小小一首诗中,不知读者可能自品出其香么?倘如此,则短诗之幸,亦小文赏鉴之幸也。倘或心与意通,请允许我引一句明代大儒王阳明所言,当为其贺之:“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0 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热评文章 文章两月排行 文章本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