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随机文章载入中 ... / Loading ...

大学合唱生活散记(8) 93.6.20专场音乐会(上)

4/11/2009 01:49:00 上午 发帖者 流水弦歌

  设想一下时光倒退回自己刚入合唱团的时候——假如那时有人提议,是否考虑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一场自己的专场音乐会。相信听到这个提议的人,无论是谁,都一定会觉得这个设想未免太过疯狂。业余学生合唱团怎么会有能力举办专场音乐会呢,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即便过了十几年后的今天,举办这样的专场音乐会,对于国内的合唱团体、甚至是大多数专业团体而言,仍然需要过硬的曲目、细致认真的排练和全方面事宜的准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拉上去就唱的事情。

  一场音乐会大约需要上下半场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而合唱曲目每一首的长度并不长,曲目间隙也很短,因此一场音乐会算下来,通常至少需要演唱二十首左右的曲目。这对于任何一个合唱团体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那时候团里还没有太多专门的声乐特招生,在演唱形式方面受到了一些限制。那些日后在音乐会上经常出现的男女声小合唱、重唱等形式,对于我们那时候的条件而言,都还是力不可及的事情。因此这二十首歌只能采用全团合唱的形式,分为历史歌曲、创作歌曲、中国民歌组曲和外国歌曲四个部分。

  可是数来数去,这四部分的曲目加起来也还是不太够——当然,如果单纯只考虑数量,拿一些相对简单易学的“群众歌曲”来充数,那是很容易做到的。然而这不是我们举办音乐会的目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演出,能够让合唱这种艺术形式为更多的人们所喜爱接受,因此在曲目选择方面,还是希望能够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被别的团早就唱熟了的曲目。

  想来想去,挑中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组曲(下简称《黄河》,注略)。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唱《黄河》?在我印象中,一般合唱团只挑其中的几首演唱,比如《保卫黄河》、《黄水谣》等等,而整本的《黄河》则只听中央乐团合唱团演唱过,那中央乐团合唱团的老团员们,个个以音色浑厚、气魄雄壮见长,又加上交响乐队的全场伴奏,真可谓声势宏大。而我们只不过是一个业余学生合唱团体,虽 然也有四五十人的规模,但比起中央乐团合唱团的阵仗和声音条件,那显然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实际排练的时候这个问题立刻显现出来了,第一个难关便是《黄河船夫曲》,就那个男高声部嘹亮高亢的船工号子“嗨哟——”,底下几个伴唱声部忙不迭地快速“划哟划哟划哟”,就不知道反复重排了多少 回,气息、音色、情绪、精神,恁哪一点懈怠不到位,听上去就成了惨不忍听的“唉哟~~”和底下乌七八糟的趔趄拌蒜。

  《黄河船夫曲》,全在气口、精神。无论哪个声部,都要变出个泼辣粗犷的劲儿来,女生不再是千娇百媚的大小姐,而是渡口高坡飒气十足的婆姨,男生更是要拉出那缠上羊肚肚手 巾,撒开膀子与黄河波涛决战的爷们儿架势。“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一口精气神梆梆脆,后面阵势如排山倒海般的“嗨,划哟——”才能号令一致,心比山齐。“嗨,划哟——”汹涌的波涛前 夹后攻,紧追不舍,众人的桨声也越划越紧,越强越密,在号子的带动下,所有人拼劲全身的力气,一气冲过最凶险的一滩急流。险境终于过去了,抹拭额头的汗水,心头的笑声不禁喷涌而出,是那样痛快淋漓酣畅。

  之后江水波涛渐渐平静,隐隐约约看到了对岸的曙光,旋律在此时变得优美而舒缓,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抒情段落。我总喜欢在此时,侧耳听着男高音,将自己的声音贴近我身边的W和Jun,气息、胸口起伏的呼吸,由刚才的剧烈转为舒缓的放松过 程,纹丝不差地保持一致,“我们看见了河岸,我们登上了河岸,心哪,安一安……气哪,喘一喘……”

  然而这并不是此次航行的终点,稍事歇息之后,我们还要调转船头回返。刚才那一抹淡淡阳光的柔情,猛然被突然转急的旋律惊醒——“回头来,再和那黄河怒涛,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多么意气风发)——“决一死战!”。在此句,吴老师担心我们把“战”的咬字念扁,失去豪迈的气概,于是要求我们把“战”的发音字往“颤”上靠,利 用舌头的开口爆破音,达到这一特殊的处理效果。一锤定音,连续四个狂飙纵驰的“决一死战”,掷地有声,男高音,果然个个好男儿!

  除了《黄河船夫曲》之外,另一首难度极大的作品就是结尾的《怒吼吧!黄河》。仅仅开头那段四个声部以接续轮唱形式各挑大梁的四句,就不知用了多少星期的无数次排练,“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铁蹄下的民众,苦痛受不了”,各个声部如行云流水一般此起彼伏,既要凸显自己声部的饱满音色,同时又要天衣无缝地将乐句送递到下一个声部,然后自己逐渐隐去,如此接续往复,互为回响。实在是差之分毫亦不可的细活,气息、断句交代,细腻之处全在指挥的双手功夫上——团员照 谱唱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完全背下来,看着指挥的手,听着邻近声部的气句呼吸,用心配合来唱。

  这首歌的另一处难点是高音有两处降b的高音,一是中间“啊——黄河!”,另一处是结尾的“发出战斗的警号!”高音降b,对于男高声部而言,本就是相当困难的音区,更要命的是这两个地方还需要用激情饱满的真声来唱,更是丝毫马虎不得。每次唱到这里,都见吴老师自己的嘴张得大大的,做出夸张的撑开下颚,往后甩的架势,用吴老师自己的话说,“状态要极其兴奋,下半边脸都感觉不是自己的。”只见男高音们一个个倾尽全力,各展神通。而每当听到他们高亢激昂的呼啸,总是感到胸口的热血被激跃着沸腾起来,好像一根绳子牵束起头发,将自己拖拽上天空,满腔热血冲将上头顶,激情喷洒而出:怒吼吧(Pa)!黄河!!

  为我们这次下半场《黄河》伴 奏的乐团是中国电影乐团,为了能够联系到在音乐厅的演出,以及交响乐团的伴奏,时任团长的W 忙前跑后,四处联系张罗,拉赞助、跑关系,动用了一切力量,用了几个月时间,终于以一个对学生团体而言能够接受的价格把场地、乐团和赞助都谈了下来。学校 对合唱团这次走出校门办专场演出的“创举”也全力支持,专门提供了演出当天的车接车送以及组织后勤等事务安排,这才使得6.20的“北京大学学生合唱团心 向奥运专场音乐会”的一切准备工作全部落实下来。

  为了这场意义不凡的演出,很多团员都牺牲了平时休息的宝贵时间,按时认真参加每周的两次集中排练,临近演出时每周日晚还要额外加排,不少家在北京的同学都要早早返校,牺牲周末的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合唱曲目的排练正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 着,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与乐团的合练却一直拖到了正式演出前的最后一周。由于经费和时间等原因,我们不可能安排多次与乐团集中合排的机会。吴老师单独与乐团排练过数次,而最终指挥、合唱团、乐团的在正式演出之前的合排,仅仅只有一次机会!

  成与不成就是这么一锤子买卖了——然而所有 的团员,都从没有过与乐团合作过的经验,过去唯一给我们伴奏过的乐器,就只有钢琴。想想交响乐团全套的乐器和人员,管乐弦乐鼓乐,都站在合唱团前面,吴老 师隔得那么远,要按照乐队总谱,指挥手势既要给乐团,又要给合唱团,能看得清么?能分得过来么?从来没有过这种演练经验的我们,哪一个心里不是七上八下没 底的!

  果然,演出前的这次合排,完全是出人意料的慌乱。《黄河船夫曲》一起,乐团庞大的阵仗,鼓乐齐鸣,合唱团员们顿时便找不到自己声部的音准了。人声完全被乐器的音量盖住了,在那个回响非常集中的排练室里,乐团的声音就如同潮水一般四面八方涌来,弱小的人声完全淹没在了这惊涛骇浪 里。自己身边的声音听不见,本声部的音准便找不齐,一时间心里慌乱,那乐队却仍在故我地演奏,这下哪儿还顾得上与其他声部的配合,更不用说还要观察远处吴 老师的手势了。只顾兀自凭感觉声嘶力吼着,偶尔听到旁边声部的声音,就如溺水之人遇到救命稻草赶紧抓上,即便是靠着团员之间的自我配合意识纠正,整个团的 声音还是被分成了大大小小的碎块,只靠勉强拖拽着保持基本的阵型。好容易到了乐章的结束,大家勉力看指挥的手势集中结束到了一起,轰——等乐团声音停下 来,大家的耳朵才如梦方醒,觉察到人声跑偏是多么严重,有的团员甚至中途居然高出了大二度,可在乐团的强劲轰鸣声中却兀自浑然不觉。

  这可怎么是好?真正演出的时候如果也唱成这样,那可怎么办?

  所有人的心里这下都没了主心骨,怎么办?这如果有多次合排机会,指挥、乐团、合唱团之间能够相互慢慢适应,那或许是好,可偏偏又仅有这么一次!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来了,适应!用最快时间适应!!

   要说这人,也就是必须逼到绝路上,才会迸发出平时绝不可能达到的力量。《黄水谣》、《河边对口唱》、《保卫黄河》……几首曲子接二连三连滚带爬地排下来,乐团声势的威慑力总算是略减了几分,到《怒吼吧!黄河》已经渐渐可以拿出平时排练的六七成水准了。其实不光我们是第一次,就连吴老师,见过那么大阵仗的指挥家,与乐团及合唱团的合排也都是第一次,原本在合唱团排练时都会给的很多手势和细节处理,现在都来不及再给了,所以很多地方都需要我们在对乐曲极其熟 悉的基础上,自行掌握。

  说到底,其实因为只有这么一次合排机会,很多细节处理便无法细抠顾及到,因而最终能与乐团大体顺下来就不错了。试想如果对比一下当头一遭听到乐团震耳欲聋声响之时,每个人脸上的惊愕表情,这短短几个小时的合排成果已经算是远远超出预期,超额完成任务了。

  说时迟那时快,转眼之间,93.6.20,正式在音乐厅专场演出的日子来临了……

  (有关这次专场演出和一个月后在国际合唱节的演出,我还是留到下一篇再讲吧)

附录:《黄河大合唱》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混声合唱、女中音独唱)、《河边对口唱》(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 唱)等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以上链接音频为中央乐团合唱团版本,朗诵:瞿弦和 指挥:严良堃 演奏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 演唱:中央乐团合唱团)

  《大学合唱生活散记》汇总

————————————————————————————————————

  本期博客小题目:

  1. 你最喜欢《黄河大合唱》中的哪首?

  2. 《河边对口唱》中张老三和王老七的老家在哪里,原来做什么的?谁是男高,谁是男中?

  3. 《怒吼吧!黄河》主旋律里面从头到尾一共“怒吼吧!”几遍?

5 评论:

  1. 二毛 说...

    我来踩。。

  2. 流水弦歌 说...

    嗯,欢迎来访!你现在可是轻松自在人了 :)

  3. 二毛 说...

    哈哈,不能太颓废了,打算继续死磕微分几何

  4. 流水弦歌 说...

    俺平均若干年忘一次微分几何……老不用啊,看一遍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了,过两年又忘了 :(
    行,你要拿这个专业工具了,厉害。

  5. 二毛 说...

    我一年前干过,考完研也忘了个差不多。。这次主要掌握一些计算技术,再就是把它尽可能的“去抽象化”。这东西太庞大了,但愿我能掌握一点吧。

发表评论

用户热评文章 文章两月排行 文章本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