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随机文章载入中 ... / Loading ...

边想边写 《世纪末情感》 后记 (1,2)

12/18/2007 02:08:00 下午 发帖者 流水弦歌

(后记)——本篇包括了谢辞、小说结构、叙事方式等内容

  首先我需要感谢我的家人,以及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写完这篇小说的朋友。

  如果没有你们的热情支持与鼓励,我想我是不可能在这里说,当时间跨过了九个年头,当世纪末早已成为往事,我终于能让自己了却了一桩心愿。

  所以,请允许我深深地感谢你们,感谢你们的每一次回贴和反馈,感谢你们热忱的讨论和建议,感谢你们的批评和指正,也感谢你们来一起分享我的收获和喜悦。请允许我不在这里列出这许多的名字,然而每个给予我帮助过的朋友我都会记得。

  我同时也要感谢那些在本篇小说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们,谢谢你们给我提供了如此灿烂的故事情节和幻想,只可惜我笨拙的笔无法将之穷尽一二。然而我已经 尽力了,你们在我的头脑中困扰了我很多年,我现在终于可以决定放你们自己去活。不再需要我过多的解释,你们从此可以在文字中独立存在。


  自从时间进入到本世纪以来,我几乎就从来没有梦想过,这篇以上个世纪最后一两年所发生事情为背景的作品,能够最终会有完成的一天。

  中间断了五年没有写这个故事,以为自己已经把它荒废掉了。那时候有个朋友在我的网页上留言道:很喜欢看这个故事,却不知道为何,它就那样停留在了那里。云飞和纹儿,也许注定要停在了网上的相识相知,然而那个故事里,没有结局,也没有晓凡。

  当时不知道后面该如何去写,因为故事的最初起因只是那一个真实与虚幻交错的背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越来越难以揣摩人物的性格,不知道如何去发展,于是深感自己的言语匮乏和力不从心。

  2005年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想法进入了念头,那就是我不妨将小说创作的本身贯穿到故事的叙述结构中,营造出一个戏中戏的效果,这大概是受了电影《最 后一班地铁》的影响,因此我在小说的最后一节中,引用了该片的经典台词,以此向这部片子的特吕弗导演和两位主角演员凯瑟琳·德诺芙和杰拉尔德·德帕迪约的 敬意。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立刻让我觉得原有的构思——让《飘逝的水痕》承担小说创作线的“梦想”部分过于单薄了,尽管《水痕》与《情感》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但对于戏中戏的要求而言,由于只有雨彤是承接两部作品的唯一人物,而雨彤在《情感》的下半部已经退居为次要角色,因此极需要晓凡和纹儿与《水痕》情 节的交错渲染,同时需要将《情感》的上篇创作过程也一起纳入进来。

  不过,这样也很容易使读者困惑——事情的发生到底是怎样的,是以小说文字本身为准,还是以小说中人物对作品的重新解构诠释为准?这两者经常是不同的, 而且往往自相矛盾。举个例子讲,上篇中的敏珊是一个在云飞情感世界中昙花一现的人物,而到了下篇,她与云飞曾经的这段交错却构成了晓凡吃醋嫉妒的导火索之 一。这类在上篇中出现过的情节,到了下篇中被重新解构诠释之处,可以说举不胜举。可以说作者有意这样安排,造成情节和人物之间关系的模糊与混乱,是有自己 考虑的。不知道换一种简单的方式能否说得清楚:

  《水痕》,A线;
  《情感》的情节(直到撰写《情感》本身之前),B线。B线包含了对A线的重新解构诠释;
  《情感》的最后情节(从撰写《情感》本身开始,到小说结束),C线;
  C线与B线的上篇,在时间跨度上重合,而在内容上则为重新解构诠释;
  《情感》的作者,也就是我的代言人,也处在C线之内,并在开始撰写《情感》时对小说的设计思路有一个宏观的介绍,在小说的结尾处对世纪末产生循环的幻想;
  而笔者本人,则处于D线之上,前面提到的这几条线于笔者本人,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联系。

  当时这种构思的想法,对我而言是比较新颖而有趣的,C线与B线上篇的重合与重新解构诠释,在我看来就好比是数学上的莫比乌斯环面,扭转了180度接合 在一起,看似是两个面,实则只有一个面。我正是希望用这样的叙事结构来描述我所希望阐述的对立统一的两面,真与假,真实与虚幻。

  在结尾处,当C线里的云飞开始怀疑这世界的真实性,尤其是以《Matrix》的情节作为渲染,更强调了小说整体的荒诞意味——尽管它的情节过程大部分 都很像真的,然而它的整体表述却是荒诞的。生活中就不可能有晓凡与纹儿在真实和虚幻世界融为一体的事情,也不可能有生命第二次踏入同一河流给予重新解构的 机会,然而小说却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作为小说的作者,我可以很负责地跟读者说,对于解构部分产生的矛盾,你无论怎么理解都是可以的,认为作者在说谎, 或者是真话,都是可以的,唯一重要的其实是:D线里的作者需要这样写,而且不这样写就认为不可以。

  在编写计算机程序过程中,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叫做‘进程’,或许有助于这方面的理解。父进程可以产生子进程,在产生的刹那,二者除了进程ID不同之外,是完全复制拷贝的。然而从产生的一刻起,两者就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行为,可以不再有任何关系。

  作为处在D线的作者而言,产生的第一个子进程就是C线里的云飞,他是《情感》这篇小说的作者,他进一步产生的下一个子进程是《情感》B线里的云飞,依 次更进一步产生的再下一个子进程是《水痕》A线里的云飞。每一层的云飞都处在自身的文字世界中,不知道外层世界的存在,而外层的人物可以对内层的人物进行 控制,以满足本层的需要。换句话说,内层人物虽然看似有他自己的故事轨迹,然而说到底却不过是外层的道具。

  《水痕》里的山水人物,故事情节都是道具;《情感》里的众多女孩、与社会现实背景都是道具;小说里虚托的作者,也是道具之一;所以不难看出来,整个小说其实是基于一个荒诞的象征意味,而认真地披了一件写实的外衣。


  小说的整体基调由于这个结构的变化调整而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循环,看似单向的叙事性描述由于C线所对应的两个事件引入,将时序重新回到此前对应的时间 点,因此过程中的每件事都可以理解为具有了两次重新参与解构诠释的机会。但循环本身只是一种象征手段,并不是目的,就像小说虽然以千年虫(非预期循环的象 征)作为首尾的呼应,故事的发展线索依然会穿越循环本身,在小说的结尾云飞心里有一种全方位时间倒流的渴望,但中篇与下篇本身的存在实际上已突破了这个世 纪末时间槛的限制,这对于笔者而言,也许也意味着一种在写与不写之间,自身动力与创作瓶颈相互作用的一种象征暗示。

  这个想法起源于我以前看过的一部科幻电影,故事的男主人公每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还在过着重复的一天,周围的人们都浑噩不觉,而唯有他依然保留着对以 往的所有记忆。于是他每次都去探索这个导致时间循环的原因,试图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这一结局。故事的结尾当然是个好莱坞式的结尾,他和女主人公想方设法制 止了在零点时分时间机器的启动,生命因此突破了时间牢笼的束缚,他也由于整个过程的改变和努力获得了期望的美妙爱情。

  这篇小说的结尾也便有这种类似意义的渴望,人希望时间倒流,希望自己能够重新来过一边,改变所有的错,改变那个结局,我想这是很多人心里都会存在的一 个梦想。当然作为现实性的题材不可能完全照搬科幻题材的处理方式,但作为小说而言却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尽管时间本身无法倒转,然而人物却可以在文字中重新 活过,情感以某种形式留存下来,给未来的人生以积极的意义,中篇和下篇的存在,便意味着这一过程的象征。

  关于解构所讲的复杂命题看来已经说得太多了,我们还是回过头讲一讲其它的吧。

  有关叙事者的人称,在本篇小说中常常采用了非固定的形式。总体来说,应该还算第三人称,但我个人并不是非常喜欢那种全视角伪先知的第三人称方式,因此 除了必要的叙述情节之外,我都是基本采用了主观视角的第三人称写法,令读者的感觉也追随着小说中人物的切换,去感受各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多方的心理活 动在小说中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也使得情节的推进变得进展缓慢枝节丛生,从本质上讲,这是本文的一个特点,然而从阅读角度上讲,这又也许是一个障碍,我无 法说清这种写法是好是坏。除了第三人称之外,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出现纠葛和思想斗争时,往往又会改用了第二人称,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进行不同视角的评 判。甚至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会直接采用了第一人称。其实无论是采用我、你、他,以及在其中反身代词‘自己’的使用,其人物指向都是一致的,无非只是效果和 距离的差别,‘他’是叙述方便的需要,‘你’是辩证评判的需要,‘我’是直接代入的需要,这方面我觉得是受到了高行健《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小说中 的这种写法的启发,在本篇中做了一些变化的尝试,效果当然很难讲具体是好是坏,这都有待于读者自己的阅读体验。

(未完……后面将讨论一下人物)

晓凡、纹儿篇

  这篇小说里面的最重要女主角毫无疑问是晓凡,笔者本意是希望通过她在真实和虚拟世界中扮演的两个角色,串接云飞从A到D的一系列情感。然而这个秘密注 定是要被拆穿的,结果无非是两个,要么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要么是误解丛生的分离结局。坦率地讲,写晓凡第一次出场的时候还没有决定到底用哪种结局, 甚至当时也设想过可能以团圆式的结局收尾,然而写到纹儿出场的时候我就知道不可能了,剩下的只是去想如何将他们的网上相知过程写得更打动人心一些,现实中 更矛盾重重一些,到最后以完全不知道对方另一个身份的方式来收场。

  然而这种想法写了几篇之后就发现非常幼稚,两个智商本来很高的人,如果始终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到最后还不相互揭穿,那简直是个太无聊透顶的情 节,甚至可以说,给读者开得玩笑太大了。正是因为当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小说写到中篇将雨彤的段落完全结束后,就只好搁置不前了。直到过了5年之 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使得笔者考虑并接受了这样的想法:他们最后应该相互知道了真相,而等到真相清楚的时候,他们却发现彼此已经相互伤害地太深了,只好无 奈地分手。

  于是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才有了“戏中戏”的念头,对于云飞而言,他总是倾向把无言的沉默以及谎言和欺瞒当作一种伤害,而对于晓凡而言,沉默有时代表 着无奈和自尊,必要的谎言有时是对感情的考验。男女双方由于一些事件总会产生误解和分歧,在缺乏必要沟通的情况下,擅自独立行动,往往会使裂痕进一步扩 大,虽然有些做法的意图原本是好意,是要希望挽回彼此的关系,而实际的效果却有可能适得其反。云飞和晓凡在性格上都有一些相似的缺陷,骄傲、自尊、不肯轻 易妥协让步、用惩罚的手段来对待对方的错误,这都是导致他们关系冷淡破裂的一些因素。

  但即便是存在这些缺陷,如果双方是真正相爱的,这些误解和分歧我相信本来是能够迈过去的。而之所以产生这些不如意的结果,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双方并没 有真正的去相爱的结果。这篇小说里面没有真正的爱情,我记得自己在很多场合下都表示了类似的观点,晓凡与纹儿加在一起,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中都曾与云飞达到 了很亲密的程度,然而这仍然不能算是爱情。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受限因素,是云飞本身对爱情已经不是执著坚持的那种类型。由于过去爱情的受挫,他逐渐丧失了那种对爱情舍我其谁追逐的勇气,对发生 在身边的感情往往习惯性地采取躲避、防止自己再度受伤害的态度。他用了很长时间,才从雨彤的情感阴影中缓慢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他变得更加谨小慎微,不愿 意主动付出真情,甚至敏感多疑,遇有风吹草动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去努力争取,而是怎样将自己更好的隐藏起来,避免心灵受到伤害。也正是因为如此,网络和文 字成为他对现实对抗的一块避风港,他将更多的感情投注在虚拟世界中,希望得到来自陌生心灵的回应和认同。纹儿在网络上的出现便正是满足了他这方面的全部需 要。

  纹儿给予了云飞最大程度的关怀和鼓励,她与他无话不谈,在了解了《水痕》背面所包含的雨彤故事后,以她女性视角的一面,帮助他去完善丰满了《水痕》中 所讲述的感情。她在他最孤单寂寞的时候一直陪伴着他,默默地给他以安慰。纹儿和云飞的早期定位,双方都一直认为对方是红颜蓝颜,如果是作为一个网上知己而 言,这种角色已经是迹近完美了,然而很不幸的是,她和成千上万网恋的人们一样,发现自己在投入这种关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对方这个虚拟的形象, 而且很快将角色转变为情人般的关系,对他身边的其它女孩开始产生了嫉妒,并对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感到困惑和迷惘。

  事实上,晓凡与纹儿的在现实与网络的形象是完全格格不入的,纹儿只是晓凡温柔那一面在网络上被无限放大后的结果——如果这一个前提不成立,那么就很难 理解后面晓凡一系列果决的行为,与纹儿在网上的形象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偏差。晓凡和纹儿,在本性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格,外向爽朗现实/内向温柔幻想,这种 性格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在对待爱情的追求手段上两者截然不同。纹儿的性格是跟云飞有某种程度相近之处的,自尊、含蓄、试探、退让、不肯轻易表露,这都是 他们共同的一些特点,也正是他们能够在网上交往投缘的一些前提要素,他俩的第一个电话,话到嘴边而最终因为各种阴差阳错而没有表露,正展现了他俩在远距离 相隔情况下的内心情感交流方式的一个缩影。由于没有面对面,有些话是双方怎么也说不出来的,尤其是云飞这一方,更不太可能在网络和电话中轻易表露真情,这 也导致了他俩在网络上尽管已经非常亲密,然而终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而晓凡则完全是采取了主动、直接的方式,由于有网络上的相处经验,她知道想让云飞主动表白,就意味着让他抛弃自己固有的怀疑心理,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事情。所以她选择了主动,几次三番地大胆追求,甚至为了成功不惜牺牲一切代价,甚至牺牲掉了网络上本与云飞相契相知的纹儿(以她对云飞的了解,她认为云飞 这个人很恋旧,一旦被一段感情粘住,就很难掉出来,即使是与纹儿这样的虚拟世界中的感情,如果纠葛下去,对现实的爱情发展也决无好处)。她的这些想法无疑 是对的,而且她的追求手段也明显达到了她所希望的效果,两人在流星夜的感情升温到了极点,并有了身体接触,但很不幸的是,她与纹儿一样的自尊使得她仍然不 愿意完全表露自己的心意,她希望得到的不是自己求来的爱,她要给云飞设置一些难题考验,希望能激起他的热情,听到他的主动表白,而在这一点上,云飞的退缩 态度再次令她失望了。

  也就是说,无论在网上网下,云飞始终没有采取过特别明确的主动追求的态度,稍遇到困难便退缩躲避,这对于自视甚高并且对自己信心十足的晓凡(她甚至不屑直接告诉云飞自己便是纹儿,来获取那种可能很轻易就能得到的廉价感情)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从某种角度上,晓凡在潜意识里一直在等待着云飞主动突破重重障碍,来表露他真实的感情。她对他一直保持着信心,至少从流星夜之后的几个月之内都是如 此。然而信心总是会被消磨掉的,当她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看到对方的举动无法符合自己的期望,那种信心也会逐渐变为怀疑,焦躁和不安。她的自尊个性使她无法 再进一步的主动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流星夜的亲昵举动,对她来说已经是自己的一个极限,她需要看到自己所做一切的成果,而不是要再次付出。而在这种情况 下,云飞报复般地写作,将一段又一段或真或假的感情写入文章中,对她来说就是一次比一次难忍的伤害,令她直到忍耐不住而失去耐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晓凡纹儿与云飞的所有情节在五个测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暗示,云飞的完美主义和敏感多疑性格(流),云飞的不积极争取所导致的镜花水月 (清),两人的短暂交汇之后就面临分手(梦),分手之后只余下隔山隔水的思念(幽),以及晓凡最后测的‘缘’字——双方没有相互追逐而最终只留下彼此的想 念,可以说都是两个人性格缺陷和命运的阐释。

  最后云飞揭穿晓凡的身份,完全是一个意外,因为即使没有这件事情,晓凡原本也要离去,无非是在云飞不知情的情况下离去。然而他们双方倔强的个性,决定 了他们即便在分离之前,也会因各种琐碎的事情引起纷争,牵连到彼此不满的情绪上,不肯将这一切归于沉默,必要将剑刃插到对方的胸膛去,因为他俩都隐忍得太 久了,而只有在对方身上倾诉发泄才能够释放压抑已久的情绪。

  最后的一切比较温和的话语,包括半年之后的留言,实际上都是纹儿性格的那一面在说的。照晓凡的性格,我想她是不会说的。这也正是让笔者多少也感到困惑 的地方。到底,她有多少程度是纹儿,有多少程度是晓凡?她俩的性格到最后出现了混合统一的趋势,也许是面临分离时的短暂不忍,也许是分手了之后的理性回 归,或者,也多少掺杂了作者本人的一个折衷愿望,我这里很难说得清楚。因为我的确也写过这样的结局段落,晓凡毅然决然地走开,一个字都没有再和云飞说,云 飞一个人在放纵和思索中,才逐渐明白对方曾经的爱,这或许,也是一种情感可能的归宿吧。

(未完……下一篇将讨论一下云飞)

小说《痴人说梦》(1-12 完)
小说《飘逝的水痕》(1-24 完)
小说《世纪末情感》(1-110 完)

0 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热评文章 文章两月排行 文章本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