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如若听读随笔之九
9/04/2008 12:41:00 下午 发帖者 流水弦歌
【流年转贴按】
不多说什么了,逐字逐句,细细欣赏。
——有些话,别人只是说说的,当不得真的。你当真了,只能怪你傻。
——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
——“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
——知己一词,我以为是金石之契。总让我想到自己收到的一方印。刀法流畅,意境绵长。金石相碰,手法刚决果断,去留分明,不可以有模糊不清。印上的字 迹,永远相伴相随。朱文宣白,总是那样强烈地对比着。那印上的字,互相安慰着搀扶着,从此谁也离不开谁。少了那一个,都是残破。象极了感情。
——有些人,总是要相遇的。一旦遇上就会有一个开始。
【如若听读随笔之九】
都说色戒是张爱玲自己和胡兰成纠葛的折射,所以写得格外用心,前后用了近三十年。据记载,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于1958年问世。色戒首发是于1979 年。也有说色戒一篇从1953年开始构思到1979发表。而网上能看到的作品落款的日子均为1950年。总是那里出了差错。搞混了时间的前后。
近三十年,一万多字的短篇。 回忆一定多于落笔。记得梁朝伟在春光乍泄里说,“那天,我站在了世界的尽头,我在无比想念一个人,想念一段记忆,想念我的家。”张爱玲半生漂零异乡,太平洋上夕阳西下,有家不能归的人,那种想念更是断肠人在天涯。
79年发表不等于79年才(改)写完。我以为,这二十几年的时光张爱玲没有只用在涂改文字,和故事的情节。故事早已经结束了。幕帷落下,大局已定。这二十几年张爱玲更多地用在跋涉和等待。 她用了自己后半生的勇气,想要走出荒凉过去;等待后世能公允一些地看待她那一段短命的婚姻;等待自己心迹有足够坚强来重新面对自己。
等了这许多年,她终于不再期望被世人理解,于是在色戒里绝望地回答了世界。“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 他的人,死是他的鬼。”等了这许多年,张爱玲终于明白了,今生今世,她永远也逃不脱“汉奸的老婆” 这个世界给她的定语。这个结局不取决于她的隐忍,也不完全取决于胡兰成的不堪。这是她生活的这个世界一直重复给她的冷酷无情的结论。她这个人的其他的一切 一切与之相比都无足轻重。没有很多人真正对她的人和内心世界甚至她的作品真正感兴趣。有她的地方,就会有他。人们永远都会提及那个让她伤心欲绝的薄幸之 人。“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 ,跟随我俩的传说”。人们天生就喜欢对这种男女之情,隐私艳屑更感兴趣。所以木子美们和用身体创作的人们才可能叱咤风云。
张爱玲有过错么?如果有的话,她的错是错在生于那个动荡的岁月;她的错在于她的文采在错误的时代成熟,横空出世地怒放文坛;她的错在于她不肯把爱情和 政治混在一起,她错在“今生偏偏遇上他”;她错在“幼稚的如女学生”,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浪荡才子”。李碧华讲,“在这世界上,能叫一个扬眉女子低头, 挫其锐气的,只有两样:一:爱情,二:政治”。张爱玲不幸占全这两样,而且还幼稚地认为她可以把她的爱情同政治分离。没有世故地去算计为了这份爱,她要委 顿才华,颠沛流离,一生无家可归。她错在对待红尘情缘那份“匆匆不语的胶着”。
我一直以为,爱情就是爱情,不该掺有金钱,地位,门户,背景的算计。了解了张爱玲的哀怨,我想我是错了。有些话,别人只是说说的,当不得真的。你当真 了,只能怪你傻,就象色戒里的王佳芝。如果不幸做了傻事,千万不要希望有什么人事后来与你担当。爱情原本不可能和这个世俗的世界单纯地分开。张爱玲是幼稚 的,胡兰成也是一样。她以为那是她的男人,她的爱情,和时代无关,和社会无关。他以为,人们可以原谅他的所做所为。他以为他在汪伪政府就职只是一般性质地 混饭吃。他以为“原来人世邪正可以如花叶相忘,我做了坏事情,亦不必向人谢罪,亦不必自己悔恨,虽然惭愧,也不过是像采莲船的倾侧摇荡罢了。”很多事情不 是拍拍脑壳想象的那么简单。
当历史把人们推到风口浪尖上的时候,人们通常面对着黑暗,看不清方向,更不知道自己的选择会有多么沉重,后果会有多严重,影响会有多深远。如果胡兰成 能意识到他当初“混饭吃”的选择的代价和后果,以他那种精于算计投机的本性,是决对不会去趟混水的。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胡兰成错误地选择了投机政治,投机 功名。张爱玲错误地选择了一个爱她懂她的男人。如果说胡兰成错在“没有灵魂”(三毛语
),那么张爱玲错在太爱爱情。太信爱情。
其实,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纯粹爱情。纯粹的爱情只是文学作品里的一个场景。色戒最终的发表,是张爱玲的彻悟放弃。她终于决定,认命。“临水搴花,流来疑是行云。黯消凝,人老天涯。”
和张爱玲的最早接触应该算是电影滚滚红尘。可惜只看过一次。还太小。什么都没看懂,只是因为风传是“毒草电影”才被带着去凑热闹。看完了电影,也没有 感动,也不知道写的是张爱玲,因为当时根本就不知道有个张爱玲。后来大一些拼命能记起的两个人物:林青霞和秦汉,连剧中的人物名字都忆不起来,还是到网上 查出来的。记得两个情节:一是林青霞坐在黄包车上,大大的画面,眼神时而有点虚,时而有点远,在路上奔跑,漫无目地的;一是电影结尾处,人山人海的码头 上,人如蝼蚁布满了背景惶惶凄凄地陪着他们的生离死别。另外牢牢记住了一首歌:罗大佑的滚滚红尘。
滚滚红尘应该是偶听的罗大佑的90恋曲后的第二首歌。这歌让人听得荡气回肠。真正能听懂他在讲什么也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来易来 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分易分 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愁 ”。罗大佑的这首歌让三毛和张爱玲所有的百转柔情,和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在她们的身前身后 一枝一叶地尽情绽放。让错过了她们的时代和忽视了她们存在的城市,有机会重新记取着她们灵魂深处的干净。
三毛的剧本在我看要比电影还要好。三毛是个唯美的浪漫主义作家。拥有一颗纯真烂漫的心。滚滚红尘这个剧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不仅仅是张爱玲自己的爱 情。滚滚红尘不仅仅给世人解说张爱玲的心声,三毛也在细说自己心中的爱情。就如同广岛之恋里杜拉斯解说那个可怜的女孩,爱上了占领军的一名德国士兵。“楼 高日尽/望断天涯路/来时陌上初熏/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推枕惘然不见/分携如昨到处萍飘泊/浩然相对今夕何年/谁道人生无再少/依旧梦魂中/但有旧欢新怨 /人生底事往来如梭/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禅心已失人间爱/又何曾梦觉/踏尽红尘何处是吾乡。”
电影和音乐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当年儿女之私亦成了天下世界的风景”。日后当我有机会收藏这张影碟的时候,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真是从时光里淘回了“少年不经世的我”错过的一道风景。
“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江头月底,新诗旧恨,孤梦清香。”我以为,这就是张爱玲。平心而论,我决对不是张爱玲的拥趸。只是想到她的经历,总会 觉得心疼。那样一个女子,用单薄的身躯,为爱情和婚姻,承受了那么多不该承受的东西,象曼桢。细读她的文字是最近的事。坦白地说,她的很多东西让我读起来 感觉很累,也很远,所以领会不深。一种陈年旧照的颜色,有些失真的真切,令人恸楚的美好。 傅雷最为推崇的金锁记,想来是好的。自己第一次读完以后握着一种扼腕的惊痛。为七巧,为她的一双儿女惊痛,人原来可以那样活着。想起李碧华的生死桥里说, 生不如死,。惊痛但没有觉得有多好。拜读了傅雷的点评以后,再回头读,才又读出些门道。我自己喜欢的还是倾城之恋,多少恨和封锁。虽然傅雷批评倾城之恋写 得太肤浅。很多人喜欢的半生缘,我不喜欢。实在是太惨了。曼祯那样一个善良的女孩子没有理由受到生活如此的摧残。而家茵毕竟是还有希望的。我喜欢团圆欢喜 的故事,那怕俗气和肤浅。“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 张爱玲的很多作品,已经达到了这第二重境界。我想这大概也是业内同行对其推崇的原因。
在看过的其作品里,特别喜欢她的封锁,那么短的一篇,却是人情世故明镜一样地收录其间。读完不由得纳罕一个二十三的女子却对人世有着那样的领悟和明辨。电影Leon, the professional里十二岁Methilda 说(十二岁的)她已经长大,只是在岁月里等待变老。张爱玲应该也是这样一种人。我以为封锁比色戒写得更好。苍凉深刻但不凄悲。
封锁一文是张胡孽缘的牵线。胡兰成在读了封锁一文之后,冒然登门拜访。那一笔“漂亮的毛笔字”和“你的读者”的定位,在一个平平常常的午后,拉开一场轰轰烈烈的跨越了几个时代的爱情悲剧的帷幕。
封锁写得是一个邂逅和艳遇的故事。素昧平生的凡人,在一个封闭的空间的白日梦。作品的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让我想起 米兰昆德拉几十年以后在他缓慢一书里的话,“当一个人夹在瞬间中,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了妻子儿女。他是无所畏惧的。一个没有未来的人,才能真正的无 畏”。张爱玲的封锁,截取了上海在封锁时的一段空间。那里的人物没有来处,没有去处。时间在这里打了个盹,做了个梦。梦里的事情是不能当真的。虽然人们的 思想和行动都真实的空前绝后地放肆,因为没有未来需要他们负责。
我不知道胡兰成在文中看出了怎样的一种好。也许胡兰成一直都在寻找着一个“你不要她,她就悄悄地飘散了。她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她什么都懂,什么都宽宥 你。你说真话,她为你心酸;你说假话,她微笑着,”“原谅他,包涵他的女人。”也许胡兰成共鸣着“他能够使一个女人脸红,使她微笑,使她背过脸去,使她掉 过头来。在这里,他是一个男子。他只是一个单纯的男子。”这种内心的惊喜。也许胡兰成认知着,“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的犀利和率真。总是读者和作者达成 了一种文字以外的共鸣。
说到胡兰成,那是张迷们心口永远的痛。李碧华言“张爱玲是什么人?何以被迫如此大气壮阔?提供机会予胡某这等坏分子角色做传,俾他粉向自己脸上擦?”而亦舒的一篇檄文,论胡兰成的下作,虽说给所有张迷出了一口恶气,但那种无法释怀的痛也跃然纸上。
胡兰成是什么人?
“薄幸声名总是愁。一梦觉来三十载,风流,空对梅花白了头。”
没有张爱玲我也许是不会知道这样一个人的。从张爱玲开始读到胡的今生今世之民国女子,读到其今生今世全文,然后是山河岁月和禅是一枝花。其人可谓风流倜傥,行笔端得清婉媚丽。读过今生今世后,我敢说,任何一个女子,都很难逃脱胡兰成的摧花辣掌,只要你不幸飘落其眼风。 这是个很会爱,很会示爱,太懂爱情而又不肯去彻彻底底踏踏实实地去爱的浪荡才子。
今生今世一书通篇不乏对张爱的赞美之辞。我特别喜爱的有三处。一是民国女子一篇里描写她的笑, “她母亲教她如何巧笑,爱玲却不笑则已,一笑则张开嘴大笑,又或单是喜孜孜的笑容,连她自己亦忘了是在笑,有点傻里傻气。爱玲向我如此形容她自己,她对于这种无可奈何的事只觉得非常开心。”这个傻里傻气用的又是暧昧的不得了,还添上那样的一种怜爱的亲。
另外一处是民国女子第九节里,他写道“爱玲穿一件桃红单旗袍,我说好看,她道:“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还有我爱看她穿那双绣花鞋子,是她去静安寺庙会买得的,鞋头连鞋邦绣有龙凤,穿在她脚上,线条非常柔和。她知我喜欢,我每从南京回来,在房里她总穿这双鞋。” 今生今世,开篇即为桃花,只讲“烂漫到难收难管,亦依然简静,如同我的小时候” ,想来张爱玲是喜爱桃花的。第三处是在永嘉佳日·如生如死一节,他收到张爱玲的决绝信,“信里说的小吉,是小劫的隐语,这种地方尚见是患难夫妻之情。她是等我灾星退了,才来与我诀绝。” 无论如何,此人是体贴的。正如张爱玲所言,“你是人家有好处容易得你感激,但难得你满足。”这是张爱眼中的胡兰成。她懂他。因为她懂得他,所以慈悲。
我不敢冒然揣测胡兰成着笔今生今世的初衷。也许方方面面的各种猜测都有一些在其中。他自己也承认,“我是个俗人,世上富贵荣华我都爱,只是不信伏权 力。”自然,今生今世是其辩白之作。胡兰成这个人个性叛逆,不行常规。所以他不肯沉默,他要为自己的情感和政治选择辩驳。今生今世记叙了他的成长,从很小 的时候写起。文字集中在他个人接物的“真”和待人的“知”。 他也许是太糊涂,他也许是太聪明。
今生今世里,很多地方写得秀丽婉然。还是可以看一看的,特别是开篇的桃花和胡村月令。文字锦绣。很多张迷不屑于其“下作”,认定他是借用张爱玲来炒作 自己。也许吧。胡兰成是不是刻意要讨好张爱玲,这个也不得而知。只是回忆里处处都是张爱玲的影子。 他在日本赏梅“望见殿前坡地上有梅花,我心里想“噢,你也在这里!”而那梅花,亦知道是我来了。” 其又言,“爱玲的高处与简单,无法与他们说得明白,”“清洁到好象不染红尘。” “天下人要象我这样喜欢她,我亦没有见过。我与他们一样面对著人世的美好,可是只有我惊动,”象张爱玲这样一个傲世不群的女子,她不需要同情,不需要怜 悯。她苦苦等候的是一份懂得。 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任何人象胡兰成那样爱过她,懂得她。她于是交出自己,有错么? 天下之大,罗密欧为什么偏偏爱上朱丽叶呢?胡兰成是懂得她的,而且还夹缠了爱,所以她只好慈悲,对他,也是对自己的心。胡兰成的确曾经想要和张爱玲重修旧 好。但是被对方清坚地回绝了。多年以后。个中原因,除了当事人,没人能猜得透。一个人没有办法走回到自己过去,只能走回到那份记忆。
张爱玲在色戒一文中说:“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
知己一词,我以为是金石之契。总让我想到自己收到的一方印。刀法流畅,意境绵长。金石相碰,手法刚决果断,去留分明,不可以有模糊不清。印上的字迹, 永远相伴相随。朱文宣白,总是那样强烈地对比着。那印上的字,互相安慰着搀扶着,从此谁也离不开谁。少了那一个,都是残破。象极了感情。
我无法体味张爱玲的内心和情感的恸楚就如同我无法解释她为什么就爱上了胡兰成。广岛之恋里那个法国少女爱上占领军的德国士兵。有些人,总是要相遇的。一旦遇上就会有一个开始。
“想是人世间的错,或全是流传的因果”。
“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
我想走回到过去
在那个定格的瞬间
荡击乾坤
把青春的错误和生命的阴影
摔还给动乱的年代和岁月
我想走回到过去
在那个定格的瞬间
把山的影子还给大地
把月亮的清冷还给天空
如若 九月二日
0 评论:
发表评论